• 首页
  • 在线股票配资网
  • 股票配资券商
  • 正规配资炒股
  • 你的位置:在线股票配资网_股票配资券商-正规配资炒股 > 在线股票配资网 > 期货配资平台有哪些 舆论大分裂后,如何解读“刷屏姜萍”?

    期货配资平台有哪些 舆论大分裂后,如何解读“刷屏姜萍”?

    发布日期:2024-08-05 22:44    点击次数:84

    期货配资平台有哪些 舆论大分裂后,如何解读“刷屏姜萍”?

    博雅小学堂

   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

    文 | 林楚方

    博雅《给孩子的国内周刊》主理人

    《南方周末》前高级编辑

    最近舆论场有个大分裂:一方面,17岁中专生姜萍成为全球数学大赛的黑马,激发人们对数学天才以及天才如何长成的热议;但另一方面,有关作弊和造假的质疑随之而来。

    面对争议,我们如何甄别事实,又如何进一步思考?

    林楚方老师在《给孩子的国内周刊》,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线,也给出了正反两方立场,并点明了两方人马思考的本质逻辑。最终,回到我们生活的具体问题上,一起来反思、延展。

    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如何思考热点新闻,带来启发。

    01

    刷屏的女生

    先回到新闻引爆的那一刻:6月13日,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2024年度决赛名单公布,801人入围决赛,姜萍考了93分,名列第12名。名单公布同时,附带了学校名字,姜萍的学校“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”在清华、北大、MIT等名校序列中极度显眼,她的专业跟和数学非常违和:服装设计。

    17岁、中专生、女孩、学服装设计数学只是业余爱好,真应了那句话:编剧都不敢这么写,但眼睁睁就在我们眼前发生了。人们高兴、鼓掌、欢呼,好久没有这种让人一致点赞的新闻,对不对?

    接下来两天,更多信息出来了:

    媒体报道,姜萍出生于江苏涟水县,一位农家女孩,从小喜欢数学,别人做不出来的复杂的题,她看一眼就有思路。中考621分,读不了重点高中,普通高中又不想去,于是来到涟水中等专业学校,学服装设计。

    幸运的是,学校有一位名叫王闰秋的数学老师,是江苏大学数学系2020届的研究生,因为没能读博士,来到这所学校教书,发现了姜萍的天赋,成为姜萍数学领路人,还支持她自学高等数学。这还不够,王闰秋和姜萍一起参加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,5万多名考生,王闰秋获125名,学生姜萍第12名,应了古话:“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”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”。还有人惊呼,这不就是真人版的《心灵捕手》吗?《心灵捕手》是一部电影,年轻的数学天才因家庭不幸,自我沉沦,遇到良师,不离不弃,终于引导天才进入数学殿堂,大放光芒。这部电影我看过,很动人。但姜萍的故事比《心灵捕手》还有戏剧性。

    《心灵捕手》剧照

    分析媒体报道,大家会强调这么几个事实:

    首先,是比赛成色,虽然不如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、华罗庚金杯邀请赛有名,但参加比赛的人不乏数学博士,姜萍第12名,之后有中科院的博士刘奔,获得过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,第16名的张嘉亮,拿过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,还有江苏省、福建高考理科状元,给人一种高手如云、英雄大会的感觉。5万多名考生,801人进入决赛,接近百里挑一。

    其次,是学校。晋级学生,绝大部份都来自全球知名大学,姜萍是该比赛历史上首位闯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。

    第三,年龄。姜萍只有17岁,比平均年龄小五岁。

    第四,性别,姜萍是唯一闯进全球30名的女选手。

    不难想象,这些信息放到一起,多少人会嗨起来。这种时候,人们肯定想干两件事,一是提供更多信息,二是给出更多解读。

    02

    为什么而感动?

    几乎是第一时间,伴随这一消息的,是一条视频,拍摄了她熟练使用缝纫机和熨烫衣服的画面,应该是学服装设计的孩子经常做的事,还拍摄了她在黑板上写一道题的论证过程,黑板上的数学符号对大多数人是陌生的,姜萍做完题,回头看向镜头,莞尔一笑,很多人被这个笑容打动,认为她真心喜欢数学,享受数学。

    注:投诉基本信息、投诉问题为当事人在全国12315平台投诉时自行填写。

    注:投诉基本信息、投诉问题为当事人在全国12315平台投诉时自行填写。

    视频中,姜萍回顾了她的学习过程,大致是,上了中专依然喜欢数学,和王闰秋交流,老师愿意在她遇到难题时给她指导。她也愿意自学,老师推荐了《高等数学》、《数学分析》还有全英文版的《偏微分方程》。视频的画面显示,姜萍翻着一本不大的英文字典,根据前后语境,很容易理解为姜萍就是凭借这本小字典自学《偏微分方程》的。

    姜萍还说,数学对她做服装设计有帮助,服装设计是她的plan A,数学是她的plan B。

    媒体报道里的姜萍为什么打动人心?

    我总结了几条:天才大多数时候和普通人没有太大区别,这意味着一些看上普通的人,或许就是天才;人们以往认为,成绩不好,考不上高中,读中专意味着前途被锁死,现在看,有姜萍这样的例子,王闰秋这样的老师,好像读中专也没那么可怕;顶尖大学固然很棒,但不意味着绝对优势,不也被一个中专生超越了吗?还有,女孩也可以学好数学,姜萍就是例子。

    简而言之,人们不光为姜萍高兴,还积极联想,从这个特例中找到启示,给自己以力量。

    03

    真的?假的?

    但是,质疑声一点点聚集,直到成为声浪。接下来,你听听质疑有没有道理。

    最早的质疑点,是怀疑媒体“造神”,为什么要造神?质疑者说,因为造神可以缓解压力,这个季节,高考、中考、小升初重叠,压力最大的是中考,孩子们面临分流,就是通常所说,一半孩子上高中,一半孩子上职业高中或中专。国家有政策导向,希望培养更多技术工人。但社会普遍心理,还是认为读高中、上大学更有前途。这时候出现姜萍的故事,让大家觉得,上中专也能成才。媒体不约而同地密集报道,是缓解家长们的“分流”焦虑。这是第一个质疑点,怎么看?后面会跟你讲。

    第二种质疑声浪最大,认为这个故事是假的,她的成绩源于作弊。这个质疑引起轩然大波。你也听听是否有道理。

    比赛是开卷考试,所谓开卷,就是你能找任何人帮忙,也没人监督你,而以往考试,闭卷都有人作弊,何况开卷?甚至组织一个团队帮着造假都不新鲜。这是一种猜测。

    质疑者还找到一组信息:网络上传出姜萍平时考试成绩,学校4月份的月考,满分150,她只考了83分,90分及格,姜萍不及格;另一次月考,分数更低,才51分。中专数学难度不高,相当于高中数学,难度不高都考不好,居然还懂概率论,懂高级线性代数、拓扑学?哦,还懂偏微分方程?怎么解释呢?姜萍说,平常数学不好,是因为不喜欢那些简单的题目,更喜欢高难度的,这个解释在质疑者看来,简直是蔑视大家的智商。

    更有力的质疑来自一些懂数学的人,有人认为姜萍的自学过程有问题,先学高等数学教材,看不懂,在王闰秋指导下,看数学分析的教材,还不懂,然后看英文版偏微分方程教材,这个顺序太奇怪,好比一个外国人学中文,幼儿园绘本不明白,改看成年人写的小说,还不懂,于是找了本《古文观止》自学,结果读懂了。这也太奇怪了吧?

    刚刚说到的那个视频,也成为质疑依据,我前面说过姜萍的板书大多数人看不懂,但数学专业的人能是看懂的,她的板书,是从笔记本上抄的,质疑者说,抄写过程有大量错误,数学里常用的希腊字母、数学符号、数学公式都写错了,比如把求和符号写成“除以二”,说明她根本不认识这个符号,其他字母也是乱写的。

    也因此,质疑者们认为,如果一两个反常识,还可以解释,这么多反常识表现集于一身,真相只有一个,有人在背后当推手,17岁的姜萍是被操控的演员。

    04

    反质疑声音

    但质疑声音出来后,立马出现反质疑,你也听听,是否有道理:

    首先,一个17岁女生,能找谁帮忙呢?大概率不认识国家队金牌教练,要找,只能找王闰秋,问题是,王闰秋的成绩还不如姜萍,如果作弊,怎么老师还不如学生呢?

    其次,虽然是开卷考试,你以为找人组队很容易?这次预赛AI也参加了,但成绩其实很差,去哪里找人能取得93分的成绩呢?

    第三,没有造假的动机,因为一旦被揭露,当事人身败名裂,甚至阿里达摩院,也就是竞赛的组织者,包括这个竞赛,声誉都会受影响。风险这么大,他们干嘛这样做?

    第四,你说学校月考150分,她只考83分,很可能考试失误啊。你要说考试成绩,得拉出更多数据才有意义。

    第五,质疑姜萍的人要么是男的,要么是一些自视甚高,以智商或数学为骄傲资本的人,他们发现自己还不如17岁中专生,而且是女生,面子挂不住,所以拼命踩姜萍,总之,非常卑劣。

    针对反质疑的观点,质疑者又反反质疑,我们从来没有说女生不如男生,我们因为爱数学,才对这种公然造假无法容忍,我们谴责的是姜萍背后造假的人,我们要的是真相。

    我把双方观点大致列出,我看到的发言者,认为背后有团队、考试作弊的,多是懂数学,至少能看懂姜萍板书的人,在他们看来,违反了最基本的常识;反质疑的人中,也有懂数学的人,但更多是非数学领域、非理工背景,他们更愿意从动机论,也就是社会心理层面给出分析。也许,你听完两方观点,已经有了倾向性判断。

    但判断不等于真相,真相到底是什么?有人建议,给姜萍出几道数学题,让她当场解答,一眼就能看出来她的数学水平,但也有人坚决反对,你说她作弊就自己找证据,不能要求一个17岁孩子自证。

    这件事能有真相吗?

    就新闻事实来说,我给你提供了相对完整的故事线,也给出正反两方的立场,但坦率说,没有专业媒体深度调查,没有具备公信力的第三方介入,目前舆论环境下,很难有公认的真相。

    重要的是,人们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,然后给自己的相信,找到认为合理的解释。

    05

    抛开争论,回到本真

    那新闻课怎么看?

    和评判是非相比,新闻课想回到这件事最初带给人们的思考和启发。

    一是,中专生也能跟进入清华、北大、MIT的顶尖人才媲美,只要不放弃,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自学能力,就能逆袭。这个结论你怎么看?在我看来,就算故事属实,姜萍也是个案。每年几百万中专、职高生,出一个姜萍,比抓彩票中大奖还难。所以,如果把姜萍作为职高生代表去和名校学生对比,统计学上毫无意义。

    二是,有人认为,中专和职高的高考压力比普通高中生,不需要拿出大把时间一遍一遍刷题备考,这种环境给了姜萍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的爱好。如果姜萍在普高,天天刷题没准会埋葬她对数学的兴趣。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,只能说,提出这个问题就已经有意义了,也不需要借助姜萍的故事去说明。高中教育,大量刷题,抹平学生的个性和兴趣,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有冲突的,这是目前的共识,这样的教育确实不合理。

    三是,中考分流,中专和职业高中成为初中毕业后重要的通道,你怎么看?什么是中专,什么是职业高中?两者有区别,但共同点都是以培养掌握技术、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为目标。未来,拥有专业技能的人,很可能比大学生工资更高,确实如此。在欧美发达国家,比如,一位餐厅大厨,是可以跻身中产阶级的。还有德国高端制造业的优势,离不开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。这些年,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质量中专、职高建设,长远看,进入这个通道,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,尤其是当下,如果无法上大学,不意味着天塌下来了,换个赛道,也许更适合自己。

    四是,任何时候,都别忘了发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。什么是天赋?我看过丁肇中的经历,他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,有人说他从小就喜欢历史、数学和物理,他就笑了,说什么叫喜欢?就是你没怎么费力,就取得好成绩,老师夸奖你,就有兴趣了。所以,什么事,你做得好,且比别人更容易,或者说不觉得难,大概率就是你的天赋。天赋有很多种,千万别以为只有数学、物理需要天赋,文学、体育、艺术、甚至社交都需要天赋,比如有人从小就喜欢当头儿,善于和别人合作,这都是领导力天赋。那什么是兴趣?就是做某件事的时候,感到快乐甚至痴迷,内心很平静也很满足。天赋和兴趣经常会重合。找到他们,对每个人的人生都很重要。

    那怎样发现天赋和兴趣?多尝试,想尝试就去做,并且要尽力而为,你只有尽力而为了,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,是不是真的擅长,如果浅尝辄止,动不动放弃,定的目标也不当回事,好玩的事也会渐渐变得没意思。

    最后,还有一个问题,在数学方面,女生真的不如男生吗?这是一种刻板印象,我看过很多专业调查报告,结论是,男女生在数学天分上没有显著差异。但有一点确实要注意,女生的兴趣和自信,经常受刻板印象影响。研究发现,哪怕女生数学考试中表现良好,自信心却往往低于男生,这就导致女生在选择数学相关职业时更谨慎。所以,女生要特别警惕这一点,不要受刻板印象的影响。

    最后做个总结:17岁中专生姜萍成为全球数学大赛的黑马,激发人们对数学天才以及天才如何长成的热议,但随之而来有关作弊和造假的质疑让舆论场分裂。一个新闻事件,有很多可以提升认知的角度,当你了解了来龙去脉,看懂了彼此的分歧,你的心智也可以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到提升。

    -博雅爆款推荐-

    《给孩子的新闻周刊2024》

    培养孩子的大视野、大情怀

    让孩子学会思辨

    这件事越早开始越好

    订阅周刊合辑

    暑期特惠限时赠

    1、【19期电子刊】

    2、【给孩子的英语新闻2024】音频课

    3、56节往期【新闻精选刊】音频课

    扫码获取👇

    适合年龄

    8岁及以上孩子和家长

    👇

    了解更多详情期货配资平台有哪些

    王闰秋姜萍数学质疑者中专发布于:北京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    相关资讯